近年来,随着网络新技术、新业态的发展,企业被网络侵权的现象时有出现。一些网络账号或是冒充知名品牌直播带货谋取不当利益,或是通过AI伪造生成企业家声音侵犯个人合法权益,或是蹭热引流虚假营销误导公众,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合法权益,也扰乱了市场秩序,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。面对这些网络侵权乱象,企业应该怎么维护自身合法网络权益?
要勇于维权。涉企网络信息直接影响着投资发展的成效,尤其是在知识产权、经营决策、人事财务等方面,更是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估值、品牌声誉、投资信心等。企业在面对捏造事实、歪曲解读等网络虚假不实信息时,在遭遇“以寻求合作为名,实则敲诈勒索”等不法侵害时,必须打破沉默,第一时间采取报警、留存证据、寻求法律援助等手段坚决抵制,以行动传递“零容忍”的态度,切忌因畏惧舆情传播、声誉受损而忍气吞声、花钱消灾,这不仅会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,更会破坏社会法治生态。
要善于维权。企业要善于精准识别侵权信息,区分哪些是合理的批评建议、正当的舆论监督,哪些是恶意抹黑、诋毁攻击。常见的侵权表现有凭空捏造、断章取义、煽动对立、泄露秘密、恶意集纳、唱衰丑化、歪曲解读、假冒仿冒、有偿删帖等;常见的侵权类型有侵犯名誉权、商业秘密、知识产权、不正当竞争以及侵犯企业家肖像权和隐私权等。要善于精细化分层次采取维权举措,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、扩散传播范围及利益受损程度,灵活运用发布澄清公告、通报行业联合抵制、发起侵权举报、提起法律诉讼等方式,避免造成“高射炮打蚊子”的资源浪费,也防止“小伤口溃烂”演变为系统性品牌危机。
要依法维权。面对网络侵权,企业要用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,提高维护网络权益的能力。首先,建立权益保护预防机制,及时注册商标、专利及版权登记,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,提前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认证材料。其次,要积极通过智能化舆情监测系统精准识别侵权信息,借助语义分析、关键词追踪等技术手段对侵权内容进行实时预警,运用电子存证技术及时固定证据。再次,要紧紧依据《民法典》《网络安全法》等法律法规,针对侵权信息中不实言论逐一批驳,收集整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材料,通过发起网络侵权举报、提起司法诉讼等途径,切实维护企业声誉与市场利益。
各级网信部门高度重视涉企网络侵权举报工作,国家网信办开通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(www.12377.cn),各省级网信举报部门均开设有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站,并开通了涉企举报专区,积极支持企业和企业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共同维护良好营商网络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