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辟谣平台 > 专题

【清评】我们如何接住AI抛来的“盲盒”?

发布时间:2025-03-26 17:22 来源:“清朗河南”微信公众号

       每天早上,你对着手机说“小D,今天穿什么?”手机立刻根据天气、你的日程和穿衣风格推荐搭配;下班路上,导航自动避开拥堵,还提醒你顺路买杯咖啡;晚上回家,孩子用AI家教复习功课,而你打开电视,AI已经按你的喜好生成了专属剧集……这些场景看似科幻,但随着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发展,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已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
       面对人工智能技术,有人兴奋,有人担忧:AI会让生活更轻松,还是给我们带来危机感?我们该如何与AI共处?技术总有两面性,打开AI这个“盲盒”,怎么才能接住不同的答案。

       担心工作被AI抢饭碗?看你如何利用。有人用农业AI监控大棚,变身“科技新农人”;有人用AI分析客流数据,秒变“商业分析师”;有人做自媒体,AI帮忙写脚本、剪视频,一个人就是团队。新技术可以淘汰旧职业,但也会创造新岗位,有些重复性劳动可能被AI“卷”到 ,同时也催生了AI训练师、人机协作顾问等新职业,更重要的是养老陪护、心理咨询、亲子教育……这些需要真情实感的工作,AI暂时难以替代。

       社会关系被重塑?AI可能成为“最佳伴侣”。未来的AI或许能记住你爱听的每一首歌、在你难过时讲笑话、扮演逝去亲人的声音安慰你……当AI太“贴心”,危险也在靠近。隐私可能被“看光光”,每天和AI聊心事,万一数据泄露,骗子可能比亲妈还了解你;过度依赖会变“废柴”,导航让我们不会认路,计算器让我们口算退化,会不会失去判断力?网络谣言防不胜防,AI生成的假新闻、换脸视频越来越真,普通人根本分不清,群里转发的养生文章,搞不好全是AI瞎编的;刷短视频停不下来?购物网站推荐的东西总让你想买?这都是AI算法的“套路”。

       面对AI浪潮,我们不用恐慌,但也不能躺平。记住三个关键词:,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,重点培养创造力、沟通能力、跨领域思维;,保护好隐私,不要随便授权APP访问通讯录、位置,定期清理AI聊天记录,遇到“天上掉馅饼”的投资建议、过于煽动性的文章,先问一句“这会不会是AI设的局”?,把AI当工具,用它写诗、画画、做旅行攻略,但别让它代替你思考,要保持人的存在感,周末放下手机,和朋友爬山、陪孩子做手工,这些真实的温暖,AI永远给不了。DeepSeek代表的AI技术不是对手,更像一面镜子,我们无需将它神话或妖魔化,更应该思考的是:当机器越来越像人,我们如何让自己更“像人”?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,守住真诚的情感,或许才是应对AI时代最好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