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化时代,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,然而谣言类、低俗类、色情类等违法和不良信息也随之滋生,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。为维护网络空间天朗气清,营造良好网络生态,漯河市委网信办推出“漯小举”课堂,科普举报辟谣知识,引导广大网民遇到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,正确、有效地进行网络举报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共同守护网络空间清朗。
本期“漯小举”课堂和大家聊聊未成年人网络诈骗那些事儿。
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
未成年人与网络的接触日益频繁
然而,网络世界在带来便利与乐趣的同时
也暗藏着诸多风险
缺乏社会经验、警惕性不高的未成年人
正是骗子们首选的诈骗目标
那么都会有哪些网络陷阱呢?
一起来了解防范吧!
四选一“坑娃”套餐
同学们,先来做一道选择题。
A 有人私信你:“扫码可领限量版游戏皮肤!”
B “警察”来电:“你账号涉嫌洗钱,马上配合调查,不然抓你爸妈!”
C “好友”私聊:“我家人住院急用钱,先借500,明天还你。”
D 粉丝群公告:“为你喜欢的明星打榜可返现200%!”
你会点哪一个?
——都!不!点!因为这四种全是专坑未成年人的诈骗套路。
四大高发骗局四大高发骗局
四大高发骗局
1.免费游戏皮肤陷阱。
诈骗分子谎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、皮肤,诱导孩子通过家长手机开启“屏幕共享”,通过“激活、认证、验证”骗取钱财。
2.威胁恐吓下套。
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、游戏社区等发布信息,诱骗未成年人加入QQ群、微信群,然后假冒警察、律师等恐吓未成年人涉案,且要求必须对“案件”保密,不得告诉包括家长在内的任何人,否则就将全家人抓捕。在这些恐吓下,不辨真伪的孩子只好用父母手机给对方转账来“证明清白”。
3.冒充熟人借钱。
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安全意识较为薄弱,导致QQ或微信号被盗,有的甚至还会直接授权他人登录。诈骗分子利用这个机会,用当事人名义四处借钱,或者发送诈骗信息实时诈骗。
4.网络追星诱惑。
诈骗分子引诱未成年人加入虚假的明星粉丝群,以获取明星签名或礼物为诱饵,以打榜、刷礼物、募捐等名义引导未成年人转账或陷入“刷单”陷阱。
青少年防骗四件套
1.不贪心——“免费”“返利”“刷单”“高薪兼职”,统统不要信,全部都是“坑”。
2.不泄密——手机号、验证码、付款码、银行卡号、支付密码,半个数都不要给。
3.不乱点——不明二维码、未知链接、APP,一律滑走不要点。
4.不沉默——只要对方提“钱”,立刻暂停操作,喊家长或拨 96110。
家长守护四步曲
1.管好支付密码——手机、微信、支付宝、银行卡全部独立高密级密码;不开免密支付,支付密码不告知。
2.管好手机权限——给孩子启用“青少年模式”;游戏、直播、支付类App限时、限功能,或直接卸载。
3.管好上网习惯——与孩子约定每日总时长,先完成作业再上网;用“番茄钟25+5”方法防沉迷,培养自律。
4.管好亲子沟通——每天5分钟“上网小聊”;家长也分享自己遇到的有趣事或可疑骗局,让孩子遇事敢说、肯说。
防范未成年人网络诈骗
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和未成年人共同努力
让我们携手为未成年人
筑起一道坚固的网络安全防线
让他们在网络世界安全、健康、快乐地成长!